我园在亚热带森林沿海拔梯度的木本植物多样性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研究组在中科院一区TOP期刊《Plant Diversity》(IF 2025 = 6.3)发表了“Biogeographic affinity partly shapes woody plant diversity along an elevational gradient in subtropical forests”的研究论文。庐山植物园为本文第一单位,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研究组张昭臣副研究员为本文第一作者,中山大学张健教授为本文通讯作者,华东师范大学、江西农业大学、官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等同仁共同参与了该研究。
山地植物多样性的海拔格局及其潜在机制一直是生态学领域的长期研究课题,山地环境变化剧烈,物种多样性极其丰富,为揭示群落构建的生态与进化机制以及全球变化背景下的生物多样性变化提供了理想的平台。为了理解哪些因素决定了山地群落的构建规律,需要将代表物种生物地理和进化历史的生物地理亲和性(Biogeographic affinity)与当前环境结合起来。我们提出了以下两个问题:1)具有不同生物地理亲和性的植物分类学多样性(Taxonomic diversity)和系统发育多样性(Phylogenetic diversity)如何沿亚热带海拔梯度变化?2)生物地理亲和性和环境驱动因素如何调控群落的构建?
江西省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一座具有典型过渡性特征的亚热带山地,我们沿着海拔梯度设置了32个森林样地,根据收集的木本植物调查数据(包括56个科118个属的250种木本植物),我们利用线性回归(Linear regression)和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估算了生物地理亲和性、气候和土壤性质对植物分类学和系统发育多样性的影响。
我们发现,温带物种的丰富度随海拔升高而增加,但均匀度降低,而热带物种没有显著的模式。冬季气温直接或间接地通过生物地理亲和性塑造了海拔梯度上木本植物群落的构建。生物地理亲和性决定了哪些物种能够在更高的海拔地区定居,而局部环境则决定了它们的适应能力。这些结果表明,生物地理亲和性和局部环境共同导致了温带物种在高海拔地区的优势地位,并塑造了沿海拔梯度的木本植物群落的多样性。我们的研究结果强调了生物地理亲和性对亚热带山地森林组成和结构的遗留效应。
本研究得到了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20242BAB25345)和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创新计划重大项目(2023ZKZD36)的支持。本研究也是BEST(Biodiversity along Elevational gradients: Shifts and Transitions)研究网络的一部分。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pld.2025.06.004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